寒风凛冽,万木萧瑟。漫长的冬季,难以狩猎,远古部落的人们只有曲屈蜷缩在洞穴之中。洞穴门口,横放着一些枯木、荆棘和茅草,既防止幼儿爬出洞穴之门,也可以遮风挡雨,还用以阻挡猛兽的侵袭。御寒的兽皮、茅草,充饥的食物都准备的不很充足,冬季怎么度过?这是部落首领心里的头等大事。洞穴中的石台旁坐着另一个男子,他是部落的巫师,也是部落里除了首领之外唯一的文化人,负责部落的祭祀和记事。
这是造字时代,每个部落都要从中原部落首领黄帝那里得到农耕知识和新颁布的文字,同时,也欢迎各部落造字,所造的字都交给黄帝的史官仓颉,由仓颉挑选、整理、修改,最后统一颁布到各部落。各部落所造之字一旦被选中,就代表着荣誉和犒赏,所以,造字的热情非常高。《旬子·解蔽》中有这样的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这一天,巫师百无聊赖地坐在石台旁,默默望着洞穴的入口,突然,洞口幻变为一个字:。巫师不由得一阵兴奋,又有一个字将创造出来。整个冬季部落都会在困顿艰难中度过,从洞穴向外看去,一个洞口和掩塞洞口的树干荆棘,就把现在的状况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困”字。“困”字的外框代表了洞口,里面的木就是掩塞洞口的树干荆棘。巫师用手中的石刀,用力在一块龟甲上刻出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远古时代先民们穴居野处,荒凉困顿的真实写照。
(资料图片)
当然,上面所说只是对中华民族远祖造字景象的合理想象,但是,当想象力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看到的景象与历史的现实相去并不会太远。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窥视到我们的祖先改造自然,并逐步走向文明的足迹。
就“困”字而言,在造字之初,其本义是相对比较单一的,在甲骨文中,,等于“门框”加上“横木”,表示门框下面的横木。造字本义:横在门框底部、阻碍家禽进出、防止害虫进入的门槛。在籀文中,“困”是另一种字形:,等于“止,趾,进出”加上“木”,表示防止幼儿爬出门的横木。在楚简帛文中的“困”字形与甲骨文有所不同,“门框”变成圆形,左上方还留个小口,以示人的出入,“门框”被木封着,其词义与甲骨文相同。篆文承续了甲骨文和楚简帛文的字形。
“困”字的本义是:先民们用草木遮蔽洞口,在洞穴中苦捱时日。
汉字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初造之时,其本义往往是比较单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汉字也随之发展,其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其词义也会越来越复杂。就拿“困”字来说,造字之初就是阻挡、限制之义,其后衍生之义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说文解字》云:困,故庐也。从木在囗中。王筠《句读》云:“废顿之庐也。其字当平看,囗者四壁,木在其中,栋倒榱折,废顿于其中也。”
许慎把“困”字解释为“故庐”,王筠则直接把“困”字理解为废弃的房屋,其实都不妥,因为造出“困”字的时候,人类还处在穴居半穴居阶段。
《帝王世纪》说;“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周易·系辞下》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里的“后世圣人”应指黄帝。陆贾《新语》:“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从这些典籍的记载来看,黄帝时代,人类由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建筑房宇,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事。从考古来看,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黄帝时代,人们营造的房子有半地穴式,有地面建筑,有圆形房子,也有方形房子,房屋结构有单间、套间或单间排房。营建房子已经会立架梁,墙壁是木骨泥墙。
我们可以想象,远古时代,砍伐的工具是石斧石刀,盖房子需要大量的梁柱,仅仅砍伐树木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盖房子肯定是一个重大工程,盖好的房子一般也不可能废弃,更何况这种草木泥墙结构的房子即便倒了,也很难将习惯于奔走原野的远古人困住。
以上几种字体的演变过程,几乎已经明明白白解释了“困”字与穴居的关系,可以确定的说,“困”字的初始本义与穴居有关。
凡字初造之时有其特殊语境,含义比较简洁、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便逐渐丰富起来。“困”字本义是困住,后引申为军事上的包围,围困;又引申为处境艰难,如“困境”;进而引申为贫乏,如“贫困”;“贫乏”又引申为精力疲乏,疲乏想睡,并加意符“目”造“睏”字来表示,规范简化仍为“困”。
造字之初,先民并没有动词、形容词的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也形成了动词、形容词之实。如贾谊《过秦论》云:“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里的“困”是困窘、窘迫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便属于形容词;苏轼《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处的“困”是困扰、围困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便属于动词。举一些“困”字用于形容词方面的例子——
形容贫困、贫穷:《信陵君窃符救赵》“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广雅》“困,穷也”;《史记·宋世家》“岁饥民困”。
形容不自由、没出路、艰难:《易·困》“困于石,据于蒺藜”;方苞《狱中杂记》“俾困苦不可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大困”;刘基《卖柑者言》:“民困而不知救”。
形容困倦、困扰:《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后汉书·耿纯传》:“昨夜困乎”;《周礼•地官•禀人》疏引书传:“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举一些“困”字用于动词方面的例子——
使之困窘、困扰之意:《清稗类钞·战事类》“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欧阳修《伶官传·序》“数十伶人困之”;《孟子·告子下》“困于心”;周容《竽老人传》“困于雨”。
被围困之意:《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墨子•备城门》“试藉车之力而为之困”。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文明所踏出的深深脚印,分析汉字组构的奇妙之处,体验汉字的深刻内涵,我们就能看到人类发展脉络,从中体验到人类进步的踪迹。
标签: